×

四川税协官方微信

中国税务报:以赛为镜,税收实务学习没有止境!
发布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浏览:1633次

4月15日,“全国本科院校纳税风险内控案例大赛”总决赛以线上方式举行,全国共有118所高校代表队参加。经过激烈角逐,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12支高校代表队获一等奖,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24支代表队获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6支代表队获三等奖。记者采访的多位参赛学生表示,以赛为镜,税收实务学习没有止境。今后一定会总结参赛得失,全面提高税收实务能力,以便未来以更好的状态走上工作岗位。

参赛学生:对税收实务工作的认识更具象化 

在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的统筹安排下,经过案例编写专家组的精心设计和多轮修改补充,总决赛最终选定了12个具体案例和1个备用案例,聚焦零售业、建筑业、物流业、制药行业、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业等重点行业,围绕企业各个环节的实际业务,结合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税种的具体处理展开。“案例设置既有热度,也有厚度。”比赛结束后,不少参赛学生向记者表示。

软件企业委托研发项目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否准确?这些企业能否同时享受“两免三减半”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制造业企业能否同时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制药企业在农产品收购环节自开发票容易产生哪些风险?记者了解到,这些时下热点话题,成为此次案例大赛总决赛的考题。

作为此次案例大赛房地产组案例编写专家组组长,北京浩信税务师事务所所长石玮参与了总决赛房地产组的评审、打分和现场提问与互动工作。在石玮看来,本次竞赛中的案例,既贴合时下热点,又具有一定难度。以他所负责的房地产行业案例为例,相关案例中涵盖了土地增值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契税在内的一系列具有关联关系的重点或疑难问题,综合考虑了土地增值税清算和企业所得税完工结转的异同要点。在案例设计中,还特地安排了实际购置土地面积和承包租入土地面积两个数据,不仅让选手增强了实务感受,而且对选手能否完成从理论思维到实战思维的飞跃提出挑战。

让石玮惊喜的是,比赛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队伍和选手。他们能够从识别风险,到确认依据和法律责任,再到提出改进建议,深入分析各种疑难的纳税风险管控问题,已经具备了相当准确的判断力,提出的观点也具备较强的实务价值。“作为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的从业者,全程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也获益良多。”石玮说。

“这次参赛经历,让我对税收实务工作的认识更具象化了。”北京大学代表队成员张越洋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参赛队伍拿到的案例与时下热度较高的生物医药行业相关,研究上存在一定的门槛和难度,而且整个案例分析作答的时间只有4个小时,非常紧凑。

出乎张越洋意料的是,需要作答的问题里,不仅需要对企业业务、会计账务处理进行评估,判断错误与风险点并修正,还要结合行业具体特点,综合运用分析能力,提出优化建议。张越洋举例说,案例资料中提到,企业研制的创新药通过临床三期试验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合格批文,与某家医院达成战略合作,承诺在患者使用10盒该药品治疗后如果仍未痊愈,则后续期间免费提供药品。这不仅涉及财税专业知识,而且与医药研发领域密切相关,综合性高、复杂性强,对参赛者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我此前一直认为,做好纳税风控管理,有税务知识就够了。”张越洋说。

“这对我来说,就像一堂意义非凡的税收实务课。”清华大学代表队成员施瑞祺说,经过这次大赛,她更加充分地意识到,税务审查不仅需要有迅速读懂财务报表、把握公司相关信息的能力,而且要熟练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更要对整个行业、市场变化有清晰的认知。“这次大赛虽然结束了,但它的影响无疑将延续到我今后的工作中。”施瑞祺说。


专业人士:解决实务问题需要具备多种能力

总决赛的案例往往需要选手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阅读长达几十页的资料,并在几个小时内完成答题。在实务中,企业的具体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对税收实务工作者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专业人士提醒,解决税收实务问题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希望参赛学生和所有财税专业的在校学生,能够结合本次大赛的案例,有针对性地补齐解决实务问题的短板,为之后的从业道路打下基础。

此次案例大赛旅游业组案例编写专家组的组长、天健税务师事务所所长马超告诉记者,信息抓取能力,既是此次大赛主要考查的方面,也是税收实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能。总体来看,参赛选手的表现非常出色,但也有一些参赛队伍答题形式和方向出现偏差,出现了适用税率有误、答题序号有误等错误,答题依据也未引用法律法规原文。

“这其实也是一些实务新手常见的错误。”马超说,在此次竞赛中,对于“固定资产一次性税前扣除”,法规库收录的法规很全面,法规搜集也很方便,但一些参赛队没有利用好,未引用对应的法规条文,与评审组此前的设想有一定差距。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涉税风险控制需要遵循税法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解决税收实务问题,思维方式也很重要。马超举例说,在问及案例企业要不要选择适用某一税收优惠时,一些参赛选手没有联系企业实际情况,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是税收优惠都要享受。参赛选手的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不利于准确解决具体问题,还会带来专业能力的局限性。马超建议财税专业学生从现在起,突破看待税收实务问题的局限性,掌握解决实务问题的技巧和方法。要找准事项的关键字,明确这个事项在说什么,税务处理的差异点可能在哪儿,然后找到对应文件和解读,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石玮说,对税收实务工作来说,细节,非常重要。举例来说,委托研发合同有没有经过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将直接决定企业对应的支出能否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对适用不同增值税税率的销售额有没有进行单独核算,将直接决定企业究竟适用何种税率。这类细节在实务中非常普遍,对企业影响很大,一些细节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生存。所以,要从事税收实务工作,必须从现在做起,重视具体细节的把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丁芸担任此次大赛的仲裁委员会专家。她说,实务工作中,还要“抓大不放小”。不仅要着重关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大税种”,而且要注重契税、印花税等“小税种”的实际情况。在对案例进行研究时,要锻炼综合能力,在一个个现实情境中,思考不同税种对应的政策应当如何运用,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应哪项政策,从而达到同时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的目的。


专家建议:树立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全局观

财税专业学生应如何为从事税收实务工作做好准备?在初出茅庐的新人时期,要怎么完成从学到用的转身?专业人士表示,要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全局观。

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税法知识与实际情况的结合。石玮说,在涉税专业服务的实践工作中,有个步骤叫“客户画像”,就是典型的理论结合实际。石玮建议,在实务中,要注意将理论化的具体政策规定,与风险事项实际情况一一对应起来,切实解决税收实务问题。比如,对于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在计提当年未纳税调整,且在损失实际发生当年未纳税调减的风险,不仅要引用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第(七)项有关“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扣除”的规定来判断,还需结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第四条中,坏账损失税前扣除具体条件的规定来做分析。

北京华政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华政研究院院长吴小强认为,税收实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税法,助力企业经营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税收实务工作者应充分掌握两方面能力。一方面是熟悉企业经营活动涉及的主要税种规定,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的基本税制,以及常见的税收优惠事项,还要熟悉与并购重组等重点事项相关的税收政策,并将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理解,与税收政策的适用结合起来,做到税务、业务互为一体。另一方面是能够结合行业特殊性,做好合规管理工作。

吴小强说,这就要求财税专业学生从学习阶段起,建立企业涉税风险管控的全局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起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认识框架,从定义涉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到对风险事项应对任务的确定、处理优先级排序、应对策略制定,再到风险应对结果的评价和应用,形成一套节点清晰、流程合理、高效实用的管理体系。二是要将企业的涉税风险管控,与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两者相互影响,联系紧密。实务工作中,要做到企业涉税风险管控与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要求动态衔接,共同作用,以提升企业税法遵从度。

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党委副书记、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谢滨说,此次大赛立足纳税人涉税风险内控和防范问题,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团队协作融为一体,既能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又搭建了行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平台。希望通过此次大赛,深化产教融合,建立税务师行业与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更多优秀的涉税专业服务后备人才。同时,谢滨也提醒财税专业学生,通过大赛这个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真正提升税收业务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本报记者 覃韦英曌 通讯员 崔远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2年4月22日B1版。